跳转到内容

再 一 次 造 物

我们皆身处复制之中,甚至自身也源于复制——基因、文化、美学与哲思的复制。复制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探讨文化身份与社会价值的方法论。

在“再一次造物”系列中,我深入剖析传统手工艺与物件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遗产的多维呈现,并探讨时间与空间在当代手工艺与艺术中的另一种可能性。以陶瓷与绞胎技艺为媒介,聚焦于技法与文化的延续性,以及艺术创作中重复劳作的内在意义。通过挖掘重复中的差异与独特性,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与价值,构想与历史的另一种未来。

起点

绞胎

绞胎是一种源自中国唐代的古老陶瓷工艺,通过将不同颜色的泥料进行叠加和拼接,从而制作出复杂的装饰图案。由于其工艺复杂且成品率低,传世作品稀少。然而,随着日本和欧美艺术家的参与,这一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在英国学习陶瓷艺术期间,我接触到了绞胎工艺。回到中国后,我通过探访众多古窑遗址,对各种陶瓷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并致力于发展出一种融合个人风格的绞胎技法。通过精心研制的配方和不断尝试的制作技巧,我在2017年创作出了具有显著视觉冲击力的绞胎图案。

在色彩搭配上,我选用白度较高的玉瓷泥和色泽鲜明的矿物颜料,通过多次叠加和不同比例的混合,呈现出渐变的层次感,使图案更富立体感和生动性。

在图案设计上,我偏好融合宗教感与数学美感的分形图案及四方连续图形。这些图案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也融入了科技和现代视觉元素,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美学价值。

为了更好地展现绞胎瓷泥本身的质感,我选择不施釉。通过在素烧前、素烧后以及高温烧制后的三次细致打磨,赋予作品如玉般温润的手感和内敛的光泽。

-

-

-

-

转折点

美学

截至2019年,我在图形和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了印坯、拉坯、泥板成型和注浆等多种成型方式,探索绞胎技艺在视觉表现上的可能性。两年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了手工艺与陶瓷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局限性。

为了寻求新的突破,我前往日本学习哲学与美学专业,希望以另一种文化和学科的视角为我的创作增添新的维度与层次。在那段时间里,我通过更具哲学表现力的视觉形式,创造出了新的个人风格,试图在传统手工艺和陶瓷的局限中探索出更具观念性和本土性的表达。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思考我们对具体事物所呈现形式的认知局限性。出于个人兴趣,我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当这些物体进入科学精度的微观世界时,它们都呈现出由重复的圆形排列组成的图案。于是,我开始创作以细胞为灵感的绞胎作品。

这三件作品是烧窑时使用的棚板。我将带有细胞图案的绞胎泥片置于这些棚板上进行烧制。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泥料中的金属氧化物会挥发并渗透进棚板之中,从而留下独特的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了绞胎的另一种显像和存在方式。

我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形式深感着迷,而细胞图案中对称与非对称、有序与无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也激发了我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

-

立足点

历史遗产

2020年,我受邀参与大南坡项目,时隔四年再次回到绞胎的发源地——河南焦作当阳峪。在河南博物院,我见到了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双连瓶,其独特的连接方式呼应了我对细胞图案立体结合的想象。

在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中,传统样式与艺术意志的讨论似乎比形式与理念这样的哲学概念更具意义。样式与意志的关系并非仅仅是形式与内容的简单对应。样式是个人与集体意志共同造就的艺术成果,而样式本身也影响和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意志。

正如拉图尔提出的“中间地带”和“准客体”的概念,我们应当超越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从“中间地带”出发去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将自己的作品视为连接技术、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准客体”,为探讨不同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样式与意志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未来展望

接下来,我将深入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样式与风格,从中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并通过绞胎技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