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陶艺之森艺术家驻地日记 

    陶艺之森是我在日本完成美学学业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作为艺术家参与的驻地项目。我非常有幸能够入选,从而拥有了这如梦一般的半年驻场和创作经历。也促使我重新思考陶瓷手工艺、当代艺术以及美学相关的问题。

    陶艺之森位于日本滋贺县的信乐,距离京都大概两个小时火车车程。信乐是日本最古老的陶瓷产地之一,以当地的柴烧和绯红色陶器闻名。而陶艺之森是由滋贺县政府赞助创建的以陶瓷为主题的综合体。自 1992 年开始,陶艺之森开始接纳并邀请众多艺术家参与驻地与交流活动,包括知名陶艺家与蔡国强、奈良美智等知名艺术家。

    在此之前,我并未深入了解日本的陶艺,仅有的知识大多围绕着走泥社或侘寂美学。所以我希望用半年的时间,去学习和体会陶艺家的工作与日常,与大地和泥土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在经历了四年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维训练之后,我渴望着更直接和大地与周遭世界产生联系。无论是通过陶艺的创作,还是在小村的生活,我都收获了很多。

    在学习美学的那几年,我从未停止对艺术和美学之间鸿沟的思索。从哲学层面来讲,艺术并不直接属于美学范畴。然而在美学理论里,像审美体验,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等内容,又总是存在于艺术的领域和界限之中。美学一方面作为基础理论影响着我们对艺术的分析和阐释,另一方面也将艺术作为思考和探索的源泉。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了陶艺之森。希望以具体的艺术创作来理解这个问题。可是,我又从这样宏大又抽象的思考中陷入了另一个困惑,一个有关于陶瓷手工艺和当代艺术的困惑。

    刚到陶艺之森的前几个月里,我花了很多时间闲逛,与艺术家聊天,或者单纯的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艺术家们说我并不像是来工作,而是来度假的。或许是艺术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这种浪费的和挥霍的时间,来神游,构思和畅想。

    在陶艺之森驻场期间,我们有非常多机会接触到不同产地的泥土,去观察这些泥土的性质和状态。由于日本的复杂的地质结构,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矿物质含量、岩石类型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陶泥的特性。此外,每个陶瓷原产地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以及制陶工艺也明确了他们自身的表现风格。比如,信乐的粘土在烧制后,胎体表面的长石熔解后会形成乳白色颗粒或者孔洞,形成古朴自然的美感。 

    这是一种非常在地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创作方式,也是许多手工艺的共通之处。我们取自身边最亲近的材料,去创造一份此时此刻的产物。在那段时间里,我似乎重新认识了泥土这种材料,去重新欣赏每一种泥料的美和历史。因为在粗犷或细腻的泥土表现中,除了各类成分和配比的物理因素之外,更多的或更打动我的,是我们赋予它的人文意义。而这些象征着不同产区和时代的泥土,也将永远的向我们诉说他们自身的情感与历史。

    在陶艺之森,我第一次带着系统的思维去梳理泥土和矿物的关系。经过了多次实验,我烧制出了带有玉石质感的新材料。对我来说,这些新材料具备着某种超越自然物质的魅力。通过绞胎技法,我将他们重新排列成新的图形,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就像过去的陶工为他们当地的泥土赋予审美和文化意义一样,我通过科学的调配以及烧制,练就了一种属于我的泥土,再通过绞胎技法,将他们塑造成新的模样。

    在这一过程中,我想象着黏土和矿物的前史,他们由岩浆冷却,经过鲍温效应冷却析出晶体,再经历风化的过程,最终成为黏土。千年来,我们把这些黏土加以调配,烧制成不同的器物,凝练了各个时代的技术与审美。这次,我将以更长的时间线和眼光去考察泥土的过去,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呈现出这些材料不同的未来。